八字排盘  六爻排盘  姓名排盘  玄空排盘  八宅排盘  首页首页  注册注册  登录  

 

 【原创】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向下 
作者留言
蒋开文
管理员
管理员
蒋开文


帖子数 : 2530
积分 : 5925
威望 : 6
注册日期 : 11-07-26

【原创】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Empty
帖子主题: 【原创】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原创】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Empty周五 十月 14, 2011 6:22 pm

【原创】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蒋开文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历史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爱国的情感体验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
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录音带等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乐,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可激发其对真善美的爱,对
假丑恶的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如在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章节时,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谭嗣同》、《孙中山》、《甲午风云》、《风雨下钟山》、《西安事变》、《大决战》等影片的剪辑,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
二、通过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畏强权、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 主革命?就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人们追求青史留名,《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被历代所推崇。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拂尘览史,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
在近代史上,因殖民 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抗英爱国将领,他们坚守阵地,顽强斗争,宁死不屈,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因此,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三、通过具体的历史形象帮学生明辨是非和提高思想境界
历史学科拥有形象具体、生动感人、说服力强的独特优势。历史虽已逝去,但它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后仍然能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生动感。历史通过具体形象给人以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促进正确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真善美的具体形象,具有激励功能。陶行知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不知激励多少青年学生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贡献。
历史是正反人生经验、社会经验、人类经验的总结。借鉴历史,总结和丰富人生经验,提高思想境界,有助于选择和把握正确的人生道路,有助于正确熟悉和把握人生、社会及世界发展的规律,并进而凝聚为独立健全的人格。
历史的时空深广,纵横联系,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大展台。它展示了人生、社会、世界的丰富性和联系性,从而拓展视野,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团体协作意识、开放进取意识、利益共生意识、世界一体意识,进而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其他民族、尊重自然,学会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完善自我,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总之,育人德为先。历史是德育的内涵与载体,在历史教育中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东双沟中学

首发于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年 第08期

文章来源:http://search.cnki.com.cn/Search.aspx?q=author:%E8%92%8B%E5%BC%80%E6%96%87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s://jkw16.longluntan.com/
 
【原创】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中国预测研究 :: 『时政科教文艺』 :: 文学科教民俗-
转跳到: